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大公園 > 正文

?文化什錦/汆、灼、浸、泡\方曉嵐

2025-03-24 05:01:59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在食譜書中常出現(xiàn)“汆水”這個過程,意思是指預(yù)處理食材時,用煮沸的水略煮一下,把血水和膻腥味去除,還有一個作用是把材料快速定形。這種烹調(diào)技巧,廣東人稱之為出水,快速出水俗稱為飛水,汆水是文字的寫法。其實廣東這個的“出水”,并非廣東人才用,在北方口語也一樣叫做出水,而臺灣人會叫做川水。

  汆,普通話:Cuan,廣東話:音川,拆字就是入水,字義是把食物放在沸水里稍煮。在中菜烹調(diào)法中,汆是一種獨立的烹調(diào)技巧,有些人以為“汆菜”聽來比較陌生,覺得肯定不是南方菜式,其實剛剛相反。汆菜的做法是用極短的加熱時間,使新鮮而細嫩的材料,在水或湯中快速煮熟,盡量保留食材的鮮味和水分,菜式清淡,這正是粵菜的精髓。

  我們在香港很少聽到有“汆菜”,原因是汆與烚、灼、焯等字,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同,而汆字與川菜的川字容易混淆。汆字與“穿”字同音,廣東人最忌“窮到褲穿窿”,于是粵菜中的白灼蝦,不會叫做白汆蝦。

  做得好的汆菜/白灼,要講究材料下鍋時用不同的水溫。一般粵菜中的“烚”和“灼”就只限于沸水下材料,這只是汆菜的一種。當水或湯的溫度為攝氏一百度,翻滾的水把材料急速煮熟,但必須是煮不容易變形的材料。

  用攝氏一百度的沸騰水來汆灼的菜式,北方人也稱為“燙”。這種做法是因為要取其爽嫩,由于材料在沸水中煮的時間快速,會大大減少了材料失水變干的機會,而水分進入材料中,也增加了嫩的效果,例如白灼腰膶、白灼鮮魷、白灼鵝腸、白灼鯇魚皮。這類食材要在沸水中控制至七、八成熟,以保持脆嫩(離水撈出時,會自動再熟一點),所以當食材放入沸騰的水中,用筷子撥散以防黏連,一見到水面再次微滾,就要立即把食材撈出,以免過熟。

  有一些食材,例如汆雞茸,鍋中的水或湯就不能沸騰,要用微沸的,水面平靜但溫度已經(jīng)達到攝氏九十度,放下雞茸待見浮起即可熄火,這樣才會嫩滑和有漂浮的感覺,如果用一百攝氏度的沸騰水,雞茸一下鍋就即熟而且散開,湯就會變得渾濁,不能形成豆花狀。其實,煮蛋花湯時,道理也一樣,放下蛋液在湯中,如果繼續(xù)大火翻滾,或加以攪拌,蛋液就會化在湯中,煮不成一朵朵的蛋花了。

  用絞豬肉做肉丸,為肉丸定形時要用水煮熟,但往往肉丸都會“走樣”甚至散開,熟的程度有時也不一。要注意的是,生的肉丸結(jié)構(gòu)松散,而沸騰的水會把肉丸的表面過快煮熟變硬,但里面還來不及熟,這時肉丸就會容易散開。因此這鍋水或湯,就要在攝氏五十至六十度左右時,把肉丸一個個放下去,讓肉丸浸在半熱的水中,保持內(nèi)外溫度都差不多,一個一個放完之后再開大火,水再沸騰時,所有肉丸也就一起熟了,這樣做的肉丸就會完整,也不會過熟,主婦們也不用與不斷沸騰的湯水搶時間而搞到手忙腳亂。

  如果是魚膠或蝦膠丸子,由于這些材料比較容易熟,更需要注意水的溫度,要在放涼至溫水的程度即水溫在攝氏五十度以下,才放下生的丸子,全部都放入水中之后,開大爐火一次過煮熟,這樣做出來的魚丸和蝦丸便不會過熟。

  浸,是中菜烹調(diào)法中的一種,粵菜中的貴妃雞、白切雞,清浸大眼雞魚以及江浙菜中的西湖醋魚,就是經(jīng)典的水浸菜式。水浸的菜式,特點是口感嫩滑,熟而不會變老。與汆和灼相同的是,浸也是用上一大鍋水,但浸是把材料放入沸騰的開水中后即熄火(離火),讓水溫自然慢慢降低,在這過程中把材料煮熟。當材料一下到沸水中,因外皮驟然收縮而定形,同時也被沸水汆去異味。接著在無火中水溫逐步下降,熱水不斷滲入材料中,令材料變熟,但不會因水溫過高,至令蛋白質(zhì)過度變性而變硬變韌。浸的方法,要懂得隨機應(yīng)變,如果材料體積大,對比鍋中的水量,如果顯得位置不夠,材料就不能單靠無火浸熟,應(yīng)該在中途再開火燒至微滾,再離火繼續(xù)浸至熟,全靠經(jīng)驗來判斷。

  還有一種浸的烹調(diào)法,就是油浸,以油代替水,把材料放下,熄火或改為微火,把材料在熱油中浸至熟,以達到口感嫩滑的目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油浸菜式,就是粵菜中的油浸筍殼魚了。

  泡,跟汆、灼、浸一樣,都是粵菜中的水烹技巧,但泡是用上湯來做的湯菜,材料同時取上湯的味道。浸和泡的做法不同,例如鹽油水浸魚,是把魚放入水或湯中開微火浸至熟,而泡則是沖泡,把半熟或生(薄魚片)的材料放在盤中,用滾熱的湯直接倒下,把材料一下子燙至全熟,即可上菜,取其嫩滑僅熟。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