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小公園 > 正文

?食 色/江南莼菜\判 答

2025-04-15 05:02:30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江南的水,堪稱莼菜的命脈。這種睡蓮科植物天生嬌貴,連生長的地方都要挑三揀四:水質(zhì)清冽微酸,淤泥肥沃松軟,水溫需在二十至三十度之間,多一點少一分,葉片便會痛失標志性的“碧玉卷”??v觀大江南北,也只有江南湖泊有這樣的資格,于是莼菜們深深扎根,吸飽了水鄉(xiāng)溫潤,還一不留神,跟鱸魚、茭白并行成了江南“三大名菜”。

  若真論起時令來,莼菜可比海鮮矜貴。清明后、谷雨前,太湖邊的晨霧還沒散盡,新抽的芽便踡成一團,不過手指頭長短。這時候膠質(zhì)最厚,像裹了一層水晶凍,顫巍巍的,豐潤卻不黏膩。如果再等個把月,葉片進一步舒展,膠質(zhì)就會流失,也沒了那份纏綿。它長在湖心,連采摘都得趕在日出前,不怪老蘇州人說,吃莼菜要趁早,晚一天都不是那個味兒了。

  從當年的貢品到如今出圈,莼菜的特別,離不開那一口膠質(zhì)。而江南師傅的妙手匠心,也跟它強強聯(lián)合,互相成就。因為本身無味,卻能極盡所能去吸附湯汁的鮮醇。所以地道的湯色必清透,如果渾濁,則是有淀粉或過了火。不信看那份名震天下的西湖莼菜湯,金華火腿吊湯,攜手雞絲,莼菜入鍋后數(shù)秒即出,膠質(zhì)瞬間鎖住精華,入口時鹹鮮一起噴發(fā),滑嫩的葉片轉(zhuǎn)瞬無形,這種美妙,實難用語言形容。再說經(jīng)典的莼菜銀魚羹,太湖銀魚煸至微黃,沖進鍋中立刻呈現(xiàn)乳白色湯底,后下莼菜,僅用余溫燙熟。一白一綠在水中浮沉,銀魚鮮嫩無骨,莼菜絲滑無阻,幾乎分不清是魚化成了湯,還是湯凝出了脂。如果說湯是江南的魂,那涼拌莼菜可是水鄉(xiāng)的形。剛出水的嫩芽拌上薑、蒜末,酸爽醒神,一路走,一路微風拂面,最后帶出舌尖回甘,照得別處都顯暗淡。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