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專欄,提到我正在讀阿瑟.克拉克的《城市與群星》,十億年文明史在紙頁間流淌,恍若觸摸到銀河彼端的脈搏。有趣的是克拉克大師在數(shù)十年的科幻創(chuàng)作和科技研究中,總結出了“克拉克三定律”:
定律一:一個德高望重的前輩科學家,如果他說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么他幾乎肯定是正確的;如果他說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么他非??赡苁清e誤的。
定律二:只有一個方法能夠弄清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那就是:稍稍突破兩者的分界線,進入不可能的領域。
定律三:任何技術只要足夠高深,都無法與魔法區(qū)分開來。
“克拉克三定律”不甚嚴謹,有一絲詼諧的成分,與其說是科學戒律,不如說是寫給人類文明的情書──用理性為墨,以想像力為紙,在宇宙邊界寫下的預言詩。回想一下曾經(jīng)看過的影視文學作品,那些堅持說某件事不可能的“權威”與“專家”,那些突破邊界,在一貫認為“不可能”的領域中不懈探索的勇者,那些穿越回古代,用現(xiàn)代科技在古人面前施展“魔法”的穿越者……不正是“克拉克三定律”的文學投影嗎?
想多一層,定律一的質疑權威,定律二的實證求真,定律三的不迷信超自然的“魔法”,相信科學的“技術”──三定律散漫不羈的表面之下,是閃爍著啟蒙運動理性之光的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