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幾天收到朋友寄來的西湖龍井茶,特別囑咐放一段時間再喝,新茶容易傷胃。假期閒暇打開一月有余的明前龍井,淨水沖泡,香氣四溢。
朋友解釋說,新炒的龍井需要與生石灰同藏陶罐半月,就是炒茶的最后一道工序“收灰”,老茶農的土法子里,石灰甕是最后的炒鍋,用綿長的呼吸退去茶葉的火氣,又鎖鮮香。但現(xiàn)在的茶都趕著在清明前上市,這道工序已經少見了?,F(xiàn)在很多是用電爐炒茶,炒后的茶仿佛還帶著余溫就直接到了茶客的茶臺上,色澤、清香自然不遜色,但有些人胃不好喝過就容易胃痛。我找不到生石灰來做“收灰”,就讓茶葉多存放些日子再開封,也能消解茶中的火氣,終于等到啟封日,茶湯色比剛收到時愈發(fā)清亮,初入口的澀意化作回甘,想起茶農說的“火氣花骨,灰里藏魂”。
據說老茶館的泥爐上總是煨著的陳年鐵罐就是收灰用過的,黝黑的內壁積著茶葉的歲月,新茶放進去三日,便染上舊茶魂。我也把新茶放入一個久用的陶罐中,盼望著翠綠在黑暗中慢慢沉淀,茶事如此,人生亦然,大約都該有這個沉淀過程,很多事,就如同這明前龍井收灰的過程,耐心等待,方能見真章,自釀的楊梅酒要過三伏,醃製的咸鴨蛋要經時日才好吃,那些當時覺得煎熬的等待,后來都成了風味的來處。
經過三次的沖泡,舌底泛起清苦后的甘甜,窗外山海相連,恍惚間分不清是茶影在杯中蕩漾,還是茶煙在遠處繚繞,這杯中的江南春色已經褪去青澀,鮮爽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