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當白先勇動心起念要制作一臺昆曲大戲《牡丹亭》時,他就下定決心要讓這出戲滿蘊“青春”:不但演員要“青春”(讓青年演員擔綱主演),而且觀眾也要“青春”(讓昆曲進校園,使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成為昆曲觀眾的主體)──于是他將這齣投入了全部心血精心制作的昆曲《牡丹亭》命名為“青春版”。自從二○○四年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首演以來,二十多年間青春版《牡丹亭》在內(nèi)地及港澳臺地區(qū)、太平洋兩岸的幾十所中外高校巡演,在前兩百場演出中有八十九場是在大學演出──在校大學生已成為看昆曲的主流觀眾。由于在校大學生的參與,昆曲觀眾的平均年齡下降了三十歲。
除了吸引在校大學生觀看昆曲,白先勇還在考慮如何能將昆曲更深地扎根在大學校園。在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十年之際,他提出要讓在校大學生演昆曲。二○一七年他的這一構想以“校園傳承版《牡丹亭》”的名義得以實現(xiàn),在校大學生也完成了從看昆曲到演昆曲的身份轉(zhuǎn)換。
二○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由白先勇任藝術總監(jiān)、趙天為教授主持的國家藝術基金二○二四年度資助項目“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訓”結(jié)項表演正式上演──這也是“校園青春版《牡丹亭》”的首演。演員來自全國二十九所高校的五十名學生,共有四個柳夢梅六個杜麗娘,樂隊成員也均為在校大學生。在原班青春版《牡丹亭》演員俞玖林、沈豐英、呂佳、沈國芳、唐榮等人的精心指導下,他們的演出“非常驚艷!”──青春版《牡丹亭》終于有了校園接力的表演傳人。
在校大學生經(jīng)過九個月的培訓,其表演就能達到“如專業(yè)演員參加評獎演出”的效果(汪世瑜言),實在令人驚嘆!這不禁讓我想到,像南京大學這樣有著悠久昆曲教學、研究和唱曲傳統(tǒng)的高校,是不是該考慮成立一個以在校生為主體的“南京大學昆曲實驗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