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小公園 > 正文

?普通讀者/異國情調(diào)的假與真(上)\米 哈

2025-06-30 05:02:25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藝術(shù)史上有無數(shù)關(guān)于舞蹈的畫作,而其中一幅大作是安德烈.德蘭(André Derain)的《舞蹈》(The Dance)。此大作之大,除了其七呎半寬度的尺寸,更在于其感染力,它以原色紅、黃、藍與鮮明的綠色相互碰撞,鋪展出一場不屬于任何真實國度的奇幻景象。

  《舞蹈》的色彩沖擊,像是要喚醒我們視覺中被壓抑的某種渴望,這是屬于野獸派(Fauvism)的語言,一種不羈、原始、粗獷的表達。德蘭的《舞蹈》與同年馬蒂斯的《歡樂人生》(Bonheur de Vivre)常被相提并論,兩者都描繪人們在自然中嬉戲的場景,但路徑卻截然不同。

  馬蒂斯回望古希臘與阿卡迪亞田園詩般的理想,而德蘭則轉(zhuǎn)向被標簽為“異國”或“原始”的文化意象。德蘭的靈感,可算是取自東南西北,有印度雕刻、非洲面具、羅曼式雕塑、日本版畫、歐洲民間藝術(shù),乃至高更的塔希提幻想。德蘭不是真的在描述哪一個地方,他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拼貼式的異國幻景,一場融合他所見、所想、所愿的狂想舞會。

  畫中,舞者以夸張的姿態(tài)舞動,紅色金剛鸚鵡與蜿蜒的綠蛇點綴其間,而牠們不僅象征熱帶的自然和諧,更暗示了觀者對伊甸園式異域的想像。這場舞蹈發(fā)生在一個不存在于現(xiàn)實地圖上的國度,它既不屬于非洲,也不屬于亞洲,它只存在于西方藝術(shù)家對“他者”的投射。

  然而,這樣的異國情調(diào),究竟是假,還是真?在歐洲帝國主義盛行的年代,德蘭與他的同儕從殖民地展覽、博物館,以及拍賣市場,獲得非西方的藝術(shù)品。他們從這些作品中取材,往往不顧其原有文化脈絡(luò),只是以其造型、色彩和形式作為激發(fā)現(xiàn)代藝術(shù)語匯的靈感來源。

  例如,德蘭曾到巴黎與倫敦的民族誌博物館,觀察他眼中的“奇珍異寶”,但其眼光投向的不是原作的宗教意涵或社會功能,而是它們帶來的“純粹形式感”與“野性力量”。換句話說,《舞蹈》中的異國情調(diào),是經(jīng)過西方藝術(shù)家再造的產(chǎn)物,它不真實,甚至是扭曲的。 (待續(xù))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