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有料歷史 > 正文

?“故宮敦煌特展” 牽攬文化雙峰

2021-10-13 04:27:45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圖:參觀者在展覽的敦煌莫高窟第二百八十五窟覆製洞窟內(nèi)參觀。\新華社

  【編者按】

  民間常言:六百年看北京,八千年看甘肅。那么,當中華文明的兩座地標溫柔對視,又會帶來哪些驚鴻游龍般的心靈沖擊?

  “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正在故宮博物院舉行。左手牽著敦煌,右手攬著故宮,當游人穿行其間,再沉靜的情緒也不能不被文明激蕩的遒勁脈搏所挑動,再飄逸的神思也不能不被歷歷千年的悠悠深情所俘獲。近日,大公報記者走進紫禁城,沉浸式地體驗了這場文明特展。其間的奇珍異品、善本寶籍也將隨著記者的文字徐徐地向您展開。

  清秋時節(jié),北京迎來了一場細雨。淋漓過后,宮墻在壯麗之外更多出幾分嫵媚,像是為迎接遠客而特意盛裝。順著故宮城垛的石階,記者來到午門展廳?!捌呤暝倬凼住保环扌驼拱逄崾局藗儯阂痪盼逡荒?,這里曾經(jīng)展出過莫高窟的國寶文物。這一次,是兩座文化巨峰的二度聚首。\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文、圖)

  “敦行故遠:故宮敦煌特展”展出一百八十八件絲綢之路甘肅段的文物及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還包括敦煌壁畫臨本三十五件,覆製彩塑六身,高保真數(shù)字化壁畫覆制品七十馀幅,以及仿制華蓋、佛塔等輔助展品二十馀件。故宮同時展出了敦煌莫高窟第二百八十五窟、第二百八十窟和第三百二十窟三個覆製洞窟。

  大漠出壁彩 絲路現(xiàn)皇城

  此次展覽分為三個單元:絲路重華、萬像人間、保護傳承。走進第一單元,夾道而來的是兩面黃土胚墻,上面的雕琢若隱若現(xiàn),起伏迷離,但卻可以瞬間將人帶入漫漫絲路及大漠風(fēng)煙之中。在古代,絲綢之路連接著多個文明的發(fā)祥地,跨越了不同國度和民族的聚居地。由此,絲路古道也成了人類歷史上文明交流、互鑒共存的典范。這也正是第一單元“絲路重華”的要旨。

  走進正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西域各國通使通商的長卷。長卷下方,則擺放著傳馬筒、牌飾和文牒等珍貴文物。一枚小小的漢簡生動記錄了漢代驛站用十八擔粟(相當于四百八十六斤榖)來餵烏孫國使團的馬。從糧食數(shù)量推測,這個烏孫使者團十分龐大。這是史籍上沒有記載,卻真實發(fā)生于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小故事。類似的漢簡在展覽中共有二十五件(套),比如迎天馬簡、大宛使者獻駝簡、折垣國貢獅簡等,均生動反映了漢王朝與西域諸國的交往。

  真實的歷史上,絲綢之路不總是一帆風(fēng)順。橫穿歐亞的絲綢之路不僅道路險阻、氣候惡劣,而且有盜匪出沒。壁畫《商旅遇盜圖》真實再現(xiàn)了古代往來于絲綢之路的商旅所面臨的艱辛與危險。畫面中,馬背上用于運載貨物的鞍架已被卸下。高鼻深目、鬚髯滿腮的胡商,有的用葛布纏頭,有的頭戴粟特高尖頂白氈帽。面對持刀盜匪,他們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祈求保佑。

  展廳里,記者還看到了從北朝到元代敦煌壁畫中具代表性的畫面。比如廣為流傳的“九色鹿”故事、佛教藝術(shù)中常見的“舍身飼虎”題材以及各種經(jīng)變圖。敦煌研究院藝術(shù)研究部研究館員婁婕曾評價:“這些壁畫很多是中國美術(shù)史上的標桿之作,從中可以看到中國藝術(shù)的遞變歷程和脈絡(luò)。”在歷代藝術(shù)家的臨摹作品中,敦煌文物研究所首任所長常書鴻臨摹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變》也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圖中青山疊翠,細水蜿蜒,旅人們穿行在青山綠水間,深得田園詩意之妙。

  石塔頂北斗 殘像木尤珍

  展場還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造型、色澤都讓人眼前一亮。一件石塔藏品,乍一看體格不大,上半身有層層回紋,下半身刻有精致的文字。事實上,這件文物卻大有來頭。它的學(xué)名叫做高善穆石造像塔,造于公元四二八年。石塔采用了印度佛塔樣式,基座八面分別刻有八卦圖像,表示八個方位,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有的八面佛塔先河,是最早的八卦實物資料之一。塔頂部還刻有北斗七星,表示塔寺坐北朝南的風(fēng)水觀念。

  放置在石塔不遠處的景教十字紋銅牌飾,也是文化交融的證物。它出土于敦煌莫高窟北區(qū),是一件佩戴的徽章。景教是唐代時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托里派,十字架牌飾是入教者信仰的標志。還有一組回鶻文木活字也值得一提。雖然史料中未發(fā)現(xiàn)回鶻文木活字的確切記載,但這組出土的木活字上有明顯的墨跡,顯然是用過的。專家研究后推測,這組木活字的年代應(yīng)在十二至十三世紀上半葉,早于德國古登堡使用金屬活字兩百年左右。

  展廳里還有一尊木質(zhì)的千手觀音像。在敦煌壁畫中,人們可以看到很多八臂十一面觀音像,但是雕塑像卻十分稀少,因此,這尊歷經(jīng)劫難幸存下來的木雕像,盡管已經(jīng)面目殘缺、手臂斷失,但卻十分珍貴。在這尊觀音像不遠,還展示了一組“佛像”,它們第一次將佛像的塑造過程完整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先用當?shù)卦敬钛u骨架;然后用芨芨草或蘆葦捆扎出人物結(jié)構(gòu),這樣既省泥,又可以減輕原木立柱的負重;隨后選用當?shù)睾哟渤恋碓诒韺拥哪嗤?,制作人物大樣;最后再用土、砂、水混合而成的稠泥,加入麻筋或棉花,塑造人物細?jié),著色之后即大功告成。

  現(xiàn)場還展示了幾只唐代陶碗,碗內(nèi)殘留少量顏料,分別為紅色、黃色、石青、石綠。它們出土于莫高窟前殿堂遺址,應(yīng)是古代畫工使用的調(diào)色碗。古代壁畫繪制一般要經(jīng)過起稿、著色、勾線等步驟,所使用的顏料為天然礦石制作而成。這些經(jīng)過歲月沉淀的調(diào)色碗充滿溫度,仿佛能讓觀眾切近感受莫高窟營建者的匠人精神。

  敬畏且“敦行” 歷久而“故遠”

  故宮博物院與敦煌研究院作為兩大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管理機構(gòu),共同見證了中國文物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展覽第三單元“保護傳承”分為故宮篇與敦煌篇,其中,故宮篇又分為紫禁初開、故宮新生、國寶永存、文脈賡續(xù)四部分,敦煌篇則分為風(fēng)雨敦煌、歷歷新生、眾心一念、生生不息等部分,以珍貴檔案、影像、文獻及文物為載體,選取兩院遺產(chǎn)保護、文化交流、科技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展現(xiàn)故宮博物院與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護研究、文化傳承弘揚方面所做的工作與取得的成績。

  結(jié)尾一章亦正回應(yīng)了展覽之主題││“敦行故遠”,雖然悠悠敦煌距今數(shù)千年,雖然北京與敦煌相距數(shù)千里,但在中華兒女“敦行之心”的保護下,中華文明一定可以“歷久而行遠”。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