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名句被刻在牌樓上。 資料圖片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學家和教育家,其成長歷程受到了其母親深遠的影響。范仲淹之母謝氏的故事充滿了堅韌、母愛與期望。謝氏身世坎坷,她對兒子范仲淹寄予極高的期望,她以孟母自勵,悉心教育兒子,希望他能夠有所成就。
在范仲淹幼時,謝氏便教導他識字,盡管生活清貧,買不起筆墨紙張,她仍堅持讓兒子在地上用樹枝練習寫字。這種對知識的執(zhí)著追求和對兒子的深切期望,深深影響了范仲淹的成長。
范仲淹在醴泉寺讀書期間,家境已經窘迫。每次離家去寺院,謝氏總勸他多帶些糧米,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也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然而,范仲淹總是攜帶很少的糧米,他明白要想幹一番大事業(yè),就得自律嚴刻、自覺吃苦、自強不息。這種堅韌和自律的精神,正是謝氏悉心教育的結果。
當審視范仲淹成長過程時,我們會發(fā)現其母親的教育方式與西方幼稚教育的品德教育理論有著諸多契合之處。
首先,范仲淹的母親非常重視啟蒙教育,這一點與西方幼教理論中的“教育先行”理念相一致。例如佛洛伊德的人格發(fā)展理論,強調童年經驗在人格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兒童階段得到充足的愛和適當的滿足會促進人格的順利發(fā)展。因此,學前教育被視為培養(yǎng)兒童心智成熟和獨立人格的關鍵時期。通過早期的啟蒙教育,范仲淹得以在知識、道德和社交技能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范仲淹的母親注重品德教育,這與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Mor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非常相通。此理論認為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互動和經驗的積累來逐漸提升。范仲淹的母親通過言傳身教,教授他誠實守信、孝敬長輩、關心他人等品質,這些品質在后來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再者,范仲淹的母親即使貧困,也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這令人不得不想到由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該理論強調了環(huán)境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兒童的道德行為是通過觀察和學習他人的行為而形成的。在醴泉寺這個特殊的學習環(huán)境中,范仲淹得以接觸到大量的書籍,并有機會與其他學者交流學問,這對于他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鼓勵勤奮及自主學習
此外,范仲淹的母親鼓勵他勤奮學習,這又與“自主學習”理念相呼應。她不僅要求他嚴格遵守學習計劃,還在生活上給予他極大的支持。這種教育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范仲淹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最后,范仲淹的母親通過自己的行動向他展示了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愛國情懷,這點中了前文提到的社會學習理論,教育者(范母)成為積極的榜樣,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兒童(范仲淹),并鼓勵他觀察和學習社會中的積極行為。無論是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還是社會學習理論,都強調了榜樣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性。范仲淹的母親以自己的行動為榜樣,向兒子展示了堅定的意志和愛國情懷,這對于他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范仲淹的母親在教育兒子方面展現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堅定的決心,她的教育方式不僅為范仲淹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們教育實踐提供了寶貴的啟示:重視早期教育、注重品德培養(yǎng)、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自主學習以及發(fā)揮榜樣的作用等都是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fā)掘兒童行為背后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并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