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教育 > 培訓(xùn) > 正文

【一蓑煙雨】“彩云城廓”令人神往 大理文化引人入勝

2024-04-18 10:27:00香港文匯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區(qū)的景色。 資料圖片

  從大理老城寬厚的城墻下望,城內(nèi)老街古巷,像棋盤分布。這古城作為大理的都城可追溯到公元779年,南詔國第六代國王異牟尋,決定定都于此。這個以前稱為“羊苴咩城”的古城以蒼山、洱海為天然屏障,又建造了南、北城墻?,F(xiàn)今殘存的北城墻遺址長1公里,西起蒼山中和峰麓,東至今大理城的西北角。

  南詔國亡后,大理國仍以“羊苴咩城”為國都。直到1254年大理國被元朝所滅,這座蒼山腳下的城池才結(jié)束了它475年都城的榮耀。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 ,明朝大將沐英和藍玉攻克大理,才開始修建現(xiàn)存的大理古城。城內(nèi)有一條大街貫穿南北街巷,東西則全是青色屋瓦,以鵝卵石堆砌的墻壁,彰顯古城的別致和幽雅。

  離古城不遠,有標致得令人傾心的崇圣寺三塔,是大理古老文化的標志。在城內(nèi)有一個大理博物館,門前蹲踞著一對威武的石獅子,蓋因此處曾是“總統(tǒng)兵馬大元帥府”,即杜文秀帥府。帥府最初是云南提督府衙門(又稱大理提督府衙門),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咸豐六年(1856年),清政府因處理漢人和回人礦產(chǎn)之爭失當(dāng),回族人杜文秀領(lǐng)導(dǎo)農(nóng)民起義,曾攻占云南50多個縣,建“回教國”,并設(shè)元帥府于此。直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起義失敗后,又恢復(fù)為云南提督府衙門。

  杜文秀曾在大理城內(nèi)修復(fù)和新建五六座清真寺,并為響應(yīng)太平天國,于同治六年派出二十余萬大軍東征,圍攻昆明。后因太平天國失敗,杜文秀亦形勢不穩(wěn),曾遣使向英國女王獻上4箱頂級云南大理石以示臣服,希望得到英國駐印度殖民地政府援助。不過英政府認定杜文秀快要失敗,亦無利用價值,拒絕支援。不過禮物照收,大理石運回英國后,至今仍藏于倫敦博物館內(nèi)。

  碑林助研歷史文化

  博物館內(nèi)的南花廳,有云南省內(nèi)規(guī)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碑林,收錄了大理國至清代的120多方古碑刻,為研究大理國、元、明、清歷代的云南大理的文化歷史提供了物證。

  博物館不遠處就是古色古香的五華樓。站在四層高的樓上,可以望見蒼山的云、洱海的水。在古代,高樓上就是吟詩唱和的好地方。明代的彭繼曾在《登三塔寺》寫到:“山上花宮水上樓,彩云城廓望中收”,將大理古城說成彩云城廓,貼切生動。

  下了五華樓,看到幾個穿杏色袈裟的和尚在購買日用品或閒逛,偶爾見到他們跟店主或打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的街頭藝人閒聊,甚至拍照,場面有點滑稽特別,形成一道奇趣風(fēng)景線。畢竟在大理,僧與俗、古與今、真與假……皆可共融。這種平和融洽的氛圍伴隨著整個大理古城,自南詔國、大理國時期開始,百姓不論貧富,家中皆有佛堂;人不論老壯,皆手不釋佛珠。在繁華繽紛的生活中,伴隨古寺的鐘聲,生活舒暢與從容,令人向往。

  ◆ 任平生(資深中學(xué)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于教育工作)

責(zé)任編輯:jiaoyu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