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生活 > 養(yǎng)生堂 > 正文

?稚子無辜/虐兒悲劇說端詳

2021-05-02 04:23:22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圖:臨床心理學家甄梓竣。

  五歲女童被虐待致死案,親父及繼母是施虐者,令人髮指。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虐兒行為并不是精神病的一種。\大公報記者 陳惠芳

  有些對兒童施虐的人自稱患有抑鬱癥,所以才做出這些不當行為,但臨床心理學家甄梓竣博士指,虐待兒童不屬於精神病範疇。

  那麼,會否是心理或情緒問題導致虐兒行為?甄梓竣說:“問題的前設有錯誤,虐待兒童并不屬於精神病的一種,就正如打交或者打人不等於病態(tài)。換個角度來說,這是對精神病的一種誤解和負面標籤。沒有精神病患的人也可以打人或虐待別人,反之亦然。所有的精神、心理或情緒困擾,與虐待等暴力并沒有關係。”

  體罰會造成負面影響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虐兒?

  他說:“我們可以將問題縮窄至體罰和忽視等虐待兒童的情況,去作出分析。有關體罰可分兩類,第一類是受家庭‘文化’的影響,認為兒童不打不成器;第二類是因照顧兒童時產生憤怒的感覺,不小心出手打小朋友。”

  甄梓竣表示,第一類的人很多時候也是這樣被父母打大,因此認為體罰是教導小朋友的方法。可是,很多研究也證明體罰只有很短時間的有效性,長遠而言,小朋友只是因為被打受驚而順從大人,并非真心信服大人想教他們的事情,甚至會出現反抗的行為。小朋友越反抗,這類的大人就有可能加大體罰的程度,變成虐待兒童。體罰所產生的問題不止這個,小朋友也可能因被體罰而產生心理創(chuàng)傷和精神疾病,變得不信人,也沒有自信心。也有些小朋友會變得富有攻擊性,認為要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要用暴力,甚至形成反社會行為。究竟家長是否想塑造這樣的孩子呢?選擇體罰對子女所產生的這些后果,是否家長希望見到的呢?如果家長認為這些危險的副作用不會發(fā)生在自己的小朋友身上,其實只是心存僥倖。至於第二類的家長,是因為自己受到壓力,控制不到情緒而不小心出手。

  他說:“很多時,這類家長也會感到內疚。因此,他們去尋求支援,提升自己的育兒技巧,也非常重要。另外,有關忽視層面的虐待兒童,有機會是因為家長在育兒的壓力下感到無助,不懂處理,變得情感上麻木,放棄照顧兒童的需要。”

  受虐兒不容易再信人

  虐兒慘案的不幸,社會上有聲音指學校老師、鄰居等旁觀者漠不關心。為什麼他們沒有及時阻止悲劇發(fā)生?

  甄梓竣說:“旁觀者與忽視兒童的家長差不多,情感上變得麻木,就算觀察到事情的危險性,也會合理化事情,認為沒那麼嚴重,因此不去阻止或揭發(fā)。”

  至於受虐兒童往后留下陰影及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該如何進行治療?他說:“兒童受虐,的而且確有機會對他們造成永久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且對別人變得不信任,甚至延續(xù)到他們成年后。因此,心理治療以著重與求助者建立信任關係為中心,再推而廣之讓他們與別人建立信任的關係。靜觀可以作為一種工具,當遇到壓力和恐懼時,幫助自己去接納這些感受和平靜下來。”甄梓竣又稱,個人至今未有接觸過虐兒者(父或母)的求診個案。

  虐兒個案一樁都嫌多,警方希望大家對虐兒事件不要視若無睹,這呼籲真的是一字一淚。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