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新聞 > 內(nèi)地 > 正文

?記者隨開國中將梁興初后人 重溫一張報紙“定乾坤”故事 “父親找到印著‘陜北有紅軍’的《大公報》”

2025-06-28 05:02:53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biāo)準(zhǔn)
分享

  圖:梁曉源(左二)、梁曉東(右二)兄弟在吉林省集安市“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長廊參觀后,與家人在此合影留念。他們的父親梁興初就是在這里動員了蛟河、敦化等地子弟兵跨江作戰(zhàn)。\大公報記者林凱攝

  1935年9月,開國中將梁興初找到一張印有“陜北有廣大蘇區(qū)與紅軍”字樣的《大公報》,一張報紙“定乾坤”,這竟成為決定紅軍命運的關(guān)鍵線索,也是中國革命史上最具戲劇性的轉(zhuǎn)折之一。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大公報記者與開國中將梁興初的后代在吉林集結(jié),沿著“一張報紙改變長征路線”的歷史線索,重溫了長征路上梁將軍發(fā)現(xiàn)《大公報》的傳奇故事,并探訪吉林省集安市“抗美援朝第一渡”等紅色地標(biāo),當(dāng)年梁將軍經(jīng)過這些地方渡江入朝作戰(zhàn)。\大公報記者 林凱

  一張報紙,如何成為改寫中國革命命運的“關(guān)鍵密碼”?最近,在吉林省集安市鴨綠江畔,大公報記者專訪梁興初將軍后代──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會長梁曉源,重溫梁興初將軍與《大公報》“一紙定乾坤”的故事。

  “我們家和《大公報》通過中國革命的歷史而結(jié)緣?!绷簳栽椿貞?,1935年9月,歷經(jīng)湘江血戰(zhàn)的中央紅軍行至甘肅哈達鋪。彼時,毛澤東主席正為紅軍戰(zhàn)略方向焦慮──前有國民黨重兵圍堵,后有張國燾分裂危機。而此時剛剛走過茫茫草地的紅軍,人困馬乏已至極限。紅軍長征究竟要向哪里去?

  危急關(guān)頭 《大公報》成指路明燈

  “是一張《大公報》,為紅軍找到了長征的落腳點?!绷簳栽凑f,“我父親找到了一張1935年7月的《大公報》,頭版赫然印著‘陜北有廣大蘇區(qū)與紅軍’字樣──這正是劉志丹、徐海東領(lǐng)導(dǎo)的紅軍根據(jù)地消息。”彼時,梁興初是一名偵察連長。

  這份意外獲得的《大公報》被火速送往軍團部。聶榮臻看到報道后激動不已:“中國革命有救了!”毛澤東主席做出了“到陜北去!”的決策。

  “1935年,父親親手將記載陜北蘇區(qū)消息的《大公報》呈送黨中央;90年后,我和我兒子又在當(dāng)年抗美援朝第一渡旁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我們與《大公報》因中國革命而結(jié)緣,是兩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情懷?!绷簳栽磩忧檎f道。

  1935年7月14日,大公報記者范長江隨軍深入隴南,撰寫了《岷山南北剿匪軍事之現(xiàn)勢》,成為國內(nèi)首篇客觀報道紅軍長征的新聞力作。

  談及范長江,梁曉源表示,“范長江用墨水記錄長征,我父親用槍桿護衛(wèi)真相,他們那一代人詮釋了何謂‘中華民族脊梁’?!彼赋觯堕L江筆下的紅軍戰(zhàn)略部署分析,與父親偵察連帶回的陜北蘇區(qū)情報形成歷史性互證,“正是這種真相的合力,讓中國革命找到了方向”。“我覺得《大公報》以及我們這一代人,應(yīng)該繼續(xù)發(fā)揚父輩的精神,繼續(xù)傳承他們的革命遺志,為新時代的工作做出更好貢獻?!绷簳栽凑f。

  追尋父輩足跡 紅色血脈永續(xù)

  在吉林省三天的行程里,梁曉源先后抵達吉林省博物館、蛟河市拉新戰(zhàn)斗展館、集安市抗美援朝第一渡等地,追尋父輩足跡,梁曉源還贈予展館一張梁興初在蛟河市戰(zhàn)斗時期的歷史照片。

  他還與大公報記者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父親原名叫梁興祚,但‘祚’這個字不好認,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旅長陳光老是把梁興祚念成梁興炸。我父親就申請改一個名字。有人出主意說,梁興初喜歡刀,就把‘乍’改成‘刀’吧,這樣一來,梁興初的名字就有了?!?/p>

  沿著鴨綠江畔“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長廊,梁曉源的腳步多次停頓?!案赣H就是在這里動員了蛟河、敦化等地子弟兵跨江作戰(zhàn)?!薄凹秩嗣袷刈o紅色記憶的赤誠令人感動?!绷簳栽锤锌?,從拉新戰(zhàn)斗紀(jì)念館細致的史料整理,到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的保護,可以看出,這片土地始終保持著對革命歷史的敬畏。“在紅色文化的賡續(xù)方面吉林做出了表率,我們這次來處處看到了吉林人民對這個紅色文化的珍惜和愛護,并且竭盡全力地保護,這是我們非常感動并且震撼的?!?/p>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