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qū)政府全力拼經(jīng)濟、惠民生進入關鍵階段,也將迎來收成期。團結香港基金發(fā)表今年公私營房屋供應預測,指未來五年私人住宅及公營房屋落成量分別達19100及35000伙,超過長遠房屋政策的目標,2027年公屋輪候時間將降至4.5年。這將是一項了不起的成績,也是香港期待已久的好消息,當香港解決了“上樓難”問題,就為接下來追求“住得更寬敞一些”創(chuàng)造條件。
香港公屋政策以“三年上樓”為目標,但現(xiàn)實是平均輪候時間一度超過6年,等了10年、8年都未能上樓的大有人在。單身非長者申請公屋,恐怕等到退休都未必輪到。李家超政府上任后,急民所急,想民所想,在建屋方面提出要“爭分奪秒”,并定下“提量、提質、提效”等目標,并為此不斷拆墻松綁,精簡程序。特區(qū)政府的努力已初見成效,現(xiàn)時公屋輪候時間已縮短至5.8年,雖然距離“三年上樓”仍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但解決問題的曙光已經(jīng)出現(xiàn)。
團結香港基金預測未來五年公屋的年均落成量為35000伙,超過長策30800的目標,主要依據(jù)有兩個:一是3萬個簡約公屋可陸續(xù)落成;二是工程延期比例大幅下降至2%。以此落成量推算,預料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有望在2026/27年度下降至4.5年,達到政府的KPI。不過,萬一工程延誤再次達到平均15%的單位遲落成比例,平均上樓時間將會輕微降至5.2年。如果以十年時間計,則公屋供應前景正面,計入各種延誤后,仍較長策目標高出約10%。
私樓建造也在加快,預計未來五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為19100伙,并集中在前兩年落成,其后3年將逐漸回落至每年15000至17000伙。雖然在去年樓市不景氣下,連續(xù)出現(xiàn)私人住宅土地流拍的情況,一度引起市場對未來私樓供應不足的憂慮,但這樣的擔心是不必要的。事實上,拍賣只是土地供應的其中一個渠道,由于近年私人重建、土地契約修訂或換地占私樓供應比例大增至67%,即私人土地儲備發(fā)展?jié)摿Σ粩嗟玫结尫?,足以抵銷流標的影響。
香港的房屋供應出現(xiàn)結構性變化,并不令人意外。眾所周知,香港并非沒有土地可發(fā)展,而是長期可望不可及。土地供應程序復雜,反中亂港勢力搗亂破壞,導致拓土建屋寸步難行,周期越拉越長,房屋問題逐漸成為香港“老大難”問題。
在中央支持下,香港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施政效率大為提高,建屋速度明顯加快,“上樓難”自然迎刃而解。特區(qū)政府早前全面撤銷樓市辣招,固然是為了增加交投、刺激經(jīng)濟,也反映在樓宇供應大幅增加下,特區(qū)政府對樓市調控的信心隨之增強。
民生為大,解決“上樓難”只是第一步,提升住房質量,特別是增加人均居住面積,任重而道遠。香港是發(fā)達經(jīng)濟體,但人均居住面積只有新加坡的一半,與深圳、上海等地相比也差了一大截,這是香港的“痛點”、“難堪之處”。要讓市民生活得更好,居住得更寬敞一些,這既是中央對香港的殷切希望,也是特區(qū)政府的應有責任。團結香港基金建議香港的房屋政策由“提量”轉為“提質”,說出了市民心聲。而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特區(qū)政府的施政目標。
解決房屋問題,既可改善香港居住環(huán)境,更有助于推動香港長遠發(fā)展。有理由相信,香港將逐漸擺脫以房地產(chǎn)為中心的經(jīng)濟模式,向高科技、高增值的方向發(fā)展,而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等“三高”得到緩解,也可以降低香港營商成本,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