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評論 > 北京觀察 > 正文

?北京觀察/擴大朋友圈 拆解“小算盤”\馬浩亮

2021-04-06 04:25:34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從3月下旬到4月初,中國外長王毅的行程是名副其實的“馬不停蹄”。3月22日至23日在桂林會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4日至30日,密集出訪沙特、土耳其、伊朗等中東六國,創(chuàng)下了中國外長一次訪問最多中東國家的紀錄;31日至4月3日,在福建接待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韓國五國外長,其密度同樣是外交史上罕見的。

  這一連串外交活動,緊接中美安克雷奇對話之后,不亞於是一系列大範圍的宣介會,進一步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增加政治互信。而許多國家外長接踵訪華,亦堪稱“用腳投票”,表明不會按美國的意愿選邊站,對多邊主義、中美對話合作表達支持。這種務實選擇,著眼的是國際社會的最大紅利。因為如若任由美國一味挑起對抗,勢必波及國際社會的和平團結,其他國家也將難逃大國地緣爭奪的負面影響。

  拜登政府之后,目前基本延續(xù)了特朗普的外交路線,對華外交從貿易摩擦、技術封鎖,繼續(xù)向政治操弄、意識形態(tài)打壓升級。美方操弄“五眼聯(lián)盟”“七國集團”,還意圖借“四邊機制”在印太地區(qū)再搞圍堵中國的小圈子。“五”“七”“四”這些“小算盤”的背后,就是企圖掀起反華大合唱,壓縮中國的國際空間。死抱“修昔底德陷阱”執(zhí)念,以冷戰(zhàn)思維、遏制思維劃分陣營,製造對抗。民族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而中國始終秉持有理有節(jié)的務實態(tài)度。主權安全的底線不放鬆,對話合作的大門不收緊。除了在安克雷奇重啟雙邊直接對話外,王毅與十幾個國家的密切接觸,擴大了朋友圈,凝聚了共識,為中國外交進一步夯實了國際合作基礎。這一輪接觸極具現(xiàn)實意義,也有充分的獲得感。尤其對於西方持續(xù)炒作的抗疫、人權等話題,鞏固基本盤,尋求公約數(shù)。

  例如,在疫苗問題,各國響應中國立場,即抵制“疫苗民族主義”,消除“免疫鴻溝”,而非搞“疫苗外交”。在人權方面,共同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的霸權行為。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伊朗、沙特、土耳其、馬來西亞、印尼既是要重要地區(qū)性影響的國家,也是伊斯蘭世界的代表性力量。中國做大做強友好合作“蛋糕”,對於在國際上拆解美國的“小算盤”具有很重要意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