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評論 > 隔海觀瀾 > 正文

?隔海觀瀾 | 民以食為天 兩岸美食拉近心靈距離

2023-12-19 04:03:06大公報 作者:朱穗怡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螺螄粉、酸菜魚、椰子雞、梅花糕……這些讓人垂涎三尺的大陸美食近來俘虜了不少臺灣民眾的胃,在兩岸坊間掀起了一股“香噴噴”的美食交流熱潮。正是“民以食為天”,美食最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增進彼此的感情。兩岸本來就是一家人,上世紀四十年代遷移到臺灣地區(qū)的民眾不就是來自大陸的大江南北嗎?兩岸同風同俗,對食物的口味和喜好自然也頗為接近。

  到底大陸的美食在臺灣有多受歡迎?看臺灣的小學生就知道了。最近,大陸零食魔芋爽在臺灣的小學生族群間蔚為風潮,成為不少小學生喜愛的零食,就連島內(nèi)美式大型超市也開始銷售魔芋爽。由于有學校和家長擔心攝取零食過量,有小學生不惜躲進廁所也要偷吃。

  “偷吃”固然是不好,但也反映了大陸的食物制作水準越來越高,其美味令人食指大動、按捺不住。其實,今年以來香港也掀起一股北上深圳的“消費潮”,各種關于深圳的美食指南在香港社會迅速流傳。香港素有“美食天堂”的美譽,如今卻有不少港人去深圳“揾食”,正如俗話所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最典型的例子是深圳一些新興店舖的糕餅點心成為港人必買的手信,當中以“鮑師傅”的風頭最勁。據(jù)說,每逢節(jié)假日便大排長龍,當中就有慕名而去的港人。此外,港人還是深圳不少餐廳的???。筆者就有朋友全家去深圳只為吃一頓晚飯。朋友說,價格比香港便宜并非主要的誘因,關鍵是食物水準、服務素質(zhì)不會遜色于香港,加之交通便利,去深圳吃飯、購物,性價比頗高。據(jù)說有大陸餐飲業(yè)者看到香港社會喜愛大陸美食的商機,準備在香港擴充業(yè)務,增設酸菜魚店,而酸菜魚店的熱潮也颳到了臺灣。島內(nèi)有不少鮮味的魚類,如烏魚、石斑魚、鱸魚,用來做酸菜魚,必會讓人吃得津津有味,而且熱騰騰的火鍋也很適合冬天吃。臺灣食材、大陸制法,這何嘗不是一種“兩岸融合”呢?

  食物素質(zhì)提升,是一個社會進步、發(fā)達的重要標志之一。臺灣一些民眾沒有去過大陸,但在島內(nèi)就可品嘗大陸的各式美食,不僅可增進對大陸的了解,還可增加對大陸的好感。而這正是“逢中必反”的民進黨當局最不樂見的,早前甚至聲稱“進口大陸的螺螄粉食品是違反法規(guī)”,結果反倒在島內(nèi)掀起采購、囤積大陸零食的熱潮,相當諷刺。

  這些年,民進黨當局極力想切割兩岸歷史文化聯(lián)結、阻撓兩岸民眾交流合作,但大陸的各式美食、社交平臺、流行文化越來越受臺灣年輕一代青睞,去年赴島外工作的臺灣民眾達47.3萬人,其中到大陸工作的人數(shù)最多,占37.5%。隨著大陸各方面實力日益提升,對臺灣社會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兩岸融合發(fā)展將是水到渠成之事。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