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新疆昆侖賓館會議室中掌聲雷動,隨著新疆服裝設計協(xié)會會長、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新疆工藝美術大師孫秀琴發(fā)言的結束,2022年“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配套活動——“對話非遺”也進入了尾聲。來自全國各地的28名紡織刺繡相關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和召集人及5名專家學者共同交流,探討紡織刺繡相關非遺產品的發(fā)展策略和未來前景。
圖為“對話非遺”座談會現場(邱靜 攝)
據悉,參與本次座談會的紡織刺繡相關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帶來了蘇繡、潮繡、湘繡、夏布繡、維吾爾族刺繡等刺繡作品及刻毛地毯、盤金盤銀編制、帕拉孜、各種錦紡織實物。座談會中,專家學者和各紡織刺繡相關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就如何連接現代生活,培育傳統(tǒng)刺繡工藝的新文化業(yè)態(tài)展開了座談討論,將現代紡織刺繡相關非遺代表性項目在繼承與發(fā)展、制作與銷售、創(chuàng)新與融合等方面的發(fā)展現狀和存在問題掰開揉碎講清楚,讓手工藝人和學者們面對面交流,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促進我國紡織刺繡相關非遺代表性項目更好的傳承發(fā)展。
圖為專家學者們觀看指導參會作品(邱靜 攝)
參與座談會的湘繡傳承人蒲宇鳳說:“很榮幸能夠來到新疆宣傳湘繡并了解新疆本地的文化,各民族紡織刺繡的繡法和圖樣設計十分驚艷,讓我大開眼界,希望有機會能在刺繡設計這塊進行融合,制作出更多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
雖然座談會的主題是傳承人如何更好繼承發(fā)展,并在時代中把作品生活化,但受益者可不僅僅是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對專家學者也起著重要作用。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宏復“通過和各傳承人之間的對話,我們了解到他們對這個時代作品和傳統(tǒng)手藝的理解,這不僅是反饋給我們的一種資源,還能讓我們更深入的做好學術研究,同時也能讓傳承人將這種文化、手藝更好的進行交融并傳承下去,最終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目標。”
美學在發(fā)展,人們的審美需求和社會需要都在發(fā)生變化。座談會中,專家學者針對目前存在的紋樣同質化、針法相似度高、高品質刺繡稀少、傳承人數增多但手藝不精等問題指出,傳承人在傳承老一輩血脈基因的時候有責任把今天的創(chuàng)造變成明天的歷史,創(chuàng)造出符合當下社會美學特征、社會需要和文化價值的產品。如何把過去的經典變成今天的經典,再變成明天的經典,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同時,專家學者也提醒傳承人,對待文化傳承要謹慎,創(chuàng)新時一定要有章可循,不可面目全非。
“提質增效、守正創(chuàng)新是困難的事情,但沒關系,我們的任務和功能就是一手拉著傳承者,一手拉著設計師,共同向新時代手工藝品市場邁進,我們也會盡己所能,幫助紡織刺繡相關非遺項目更好發(fā)展。”教育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漢秀)主任、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武漢紡織大學)主任、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教授葉宏光說道。(記者 查燕榮 通訊員 邱靜)
資料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