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大公園 > 正文

?人與事/臨《苕溪詩帖》\尹畫

2025-05-29 05:02:14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biāo)準(zhǔn)
分享

  圖:臨摹《苕溪詩帖》。/作者供圖

  臨摹《苕溪詩帖》,并非一時興起,而是長久以來對米芾“風(fēng)檣陣馬,沉著痛快”書風(fēng)的向往(蘇東坡曾盛贊米芾:“真、草、隸、篆,如風(fēng)檣陣馬,沉著痛快”)。在我看來,書法不僅是線條的藝術(shù),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而此帖,恰似一扇通往北宋文人精神世界的窗。

  苕溪,位于現(xiàn)今浙江省北部,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支流。因沿河各地盛長蘆葦,進入秋天,蘆花飄散水上猶如飛雪,當(dāng)?shù)鼐用穹Q蘆花為“苕”,故名苕溪。這片山水靈秀之地,吸引了米芾前來游歷。

  宋元祐三年,米芾與友人暢游苕溪,沉醉于這里的湖光山色,飲酒賦詩,而后乘興寫下自作詩八首,成就了這傳世的《苕溪詩帖》。字里行間,既有“松竹留因夏,溪山去為秋”的閒適,又暗藏“久賡白雪詠,更度采菱謳”的孤傲,將文人的風(fēng)雅與狂放融于一體,堪稱其“刷字”風(fēng)格的典范之作。

  米芾曾自稱“臣書刷字”。所謂“刷”,可以理解成他能交替靈活地運用中鋒和側(cè)鋒。初臨《苕溪詩帖》,我即被他獨特的“八面出鋒”難倒了,常常顧得了筆畫的形態(tài),卻失了墨色的變化?!鞍嗣娉鲣h”是米芾書法美學(xué)的一種體現(xiàn),“八面”并非實指八個方向,而是借“八”這個數(shù)字來表示多角度的運筆,傳達出米芾自由、隨性的書法藝術(shù)精神。

  為了攻克“八面出鋒”,臨寫時我特意放慢了速度,仔細(xì)觀察字帖中每一根線條的起訖與走勢。通過反復(fù)練習(xí),終于明白米芾的“刷字”并非隨意為之,而是在快速行筆中始終保持著對筆鋒的高度敏感。每一次提按、每一次翻轉(zhuǎn),都是對腕力與眼力的雙重考驗。

  我很喜歡《苕溪詩帖》里的意境。一遍遍臨寫時,仿佛看到米芾在苕溪的畫舫中,醉眼蒙眬卻又筆力千鈞地寫下了那些詩句。他的灑脫與不羈,仿佛都化作了筆下的線條,落在我的仿古灑金宣紙上。那種感覺,非習(xí)字者不能體會。

  然而我得承認(rèn),米芾的字體很難臨摹,過程中有喜悅,更多的則是挫敗感。當(dāng)我將寫好的作品曬在朋友圈,朋友夸贊寫得有模有樣,我卻十分心虛。自己知道,存在的問題很多,每一個字都經(jīng)不起細(xì)看。不過,臨得不百分之百的像有什么要緊呢?于我來言,習(xí)字不僅是技藝的錘煉,更是一場心靈的修行。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能靜下心來,勻出兩個小時,在橫豎撇捺間尋找內(nèi)心的寧靜,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