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文學 > 正文

?從“講”到“唱”

2025-05-17 05:02:01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圖:合唱團成員在排練。\大公報記者郭悅盈攝

  中大合唱團團員大多數(shù)都是香港人,平時對話亦使用粵語,但當語言從“講”轉為“唱”,挑戰(zhàn)才真正開始。

  “很多人以為,用母語合唱會比較自然,但其實更容易感到拘謹。”朱振威說,用德文唱“我愛你”時,團員們似乎更具表現(xiàn)力,但換成粵語,就容易出現(xiàn)所謂的“母語羞恥感”。為了打破這道墻,他常請團員用講故事的語氣朗讀歌詞,幫助大家從“能說出口”,到“敢唱出來”。

  除了心理層面的放開,還有聲音技巧上的處理。粵語因聲調(diào)復雜、入聲較多,或許在合唱中難以排練,但朱振威認為這是技術層面的誤解:“粵語也有開口音和閉口音,只要理解語言結構,就能像唱德文、意大利文一樣處理聲音。”他時常引導團員,把粵語的某些發(fā)音,對應到歐洲美聲作品中出現(xiàn)過的音節(jié),幫助他們掌握唱粵語時的發(fā)聲方式。記者在排練中留意到,朱振威的引導效果明顯,團員發(fā)音清晰,聲音融合自然。

  展訊/中大合唱團《去唱自己的歌》

  ?時間:6月1日 下午三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