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新聞 > 內(nèi)地 > 正文

?新聞故事/34年前《大公報》募捐 馳援水災(zāi)災(zāi)民重建家園 再訪吉林大公邨 見證災(zāi)后鄉(xiāng)村振興

2025-06-26 05:02:43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上圖:老屯長白金龍在“大公邨”石碑前講述《大公報》與“大公邨”30多年的情緣。\大公報記者盧冶攝;下圖:1991年“大公邨”受災(zāi)后,《大公報》募捐善款為村民重建家園,如今村民都已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圖為航拍“大公邨”。\受訪者供圖

  距離香港3000多公里的吉林省永吉縣黃榆鄉(xiāng)茶壺嘴村里,藏著一條名為“大公邨”村子,這條村與《大公報》淵源深厚。1991年7月21日,當(dāng)時還叫煙筒窩棚屯的“大公邨”遭遇百年一見的水災(zāi),整村被浸,村民被迫搬遷。當(dāng)年,《大公報》在香港發(fā)起募捐籌集到39萬元港幣善款,捐助煙筒窩棚屯整體搬遷,幫助村民重建家園。為了表達對《大公報》的感念之情,村民把煙筒窩棚屯改名為“大公邨”并沿用至今。

  34載光陰流轉(zhuǎn),“大公邨”又一次迎來了客人。日前,當(dāng)大公報記者重訪這片土地時,這里已經(jīng)是美麗新農(nóng)村:村口鐫刻著“大公邨”的石碑被擦得锃亮,不少家庭門口停放著小汽車,種植玉米和水稻全部采用機械化,人均年收入也達到2萬馀元人民幣。年近七旬的老屯長白金龍仔細摩挲石碑,聲音哽咽:“香港親人給的不僅是磚瓦房,更是把‘知恩圖報’刻進了咱屯人的魂里。”\大公報記者 盧冶、林凱

  “1991年7月21日的那場洪水,把咱村子整個給淹了。”白金龍仍記得那個夜晚的每一幕。“老百姓全都撤到了山坡上,那會兒水都沒過了房脊。村子一夜間成了汪洋。”白金龍回憶起當(dāng)年的場景,眼眶微紅。

  “1991年那場大水,我還是20歲的小伙子?!庇兰h茶壺嘴村書記孟柏夫也清晰記得那一夜:堤壩潰決,濁浪吞沒家園,三十二戶人瑟縮在房脊上,水面沒膝,村里彌漫著絕望?!笆窍愀邸洞蠊珗蟆方o了我們從頭再來的希望?!?/p>

  當(dāng)年,《大公報》發(fā)起募捐,第一時間向吉林捐助100萬元港幣救災(zāi),永吉縣被劃撥其中9萬元港幣,用于轉(zhuǎn)移煙筒窩棚屯。眼看資金仍不夠,《大公報》再次慷慨解囊,追加捐助30萬元港幣,使新村最終落成。

  “房子是一家一宅,兩家一棟,一共32棟,磚混結(jié)構(gòu),60平方米每戶。”白金龍帶著大公報記者走進自家小院,兩室一廚的設(shè)計格外溫馨,寬敞的廚房炊煙裊裊,“在1991年的東北農(nóng)村,這種磚混結(jié)構(gòu)的房子,就是‘現(xiàn)代化’樣板!是香港親人,讓咱住上了做夢都不敢想的好房子!”

  村民立碑紀念港人雪中送炭

  村口山坡,綠樹成蔭?!按蠊棥笔o立其間,歷經(jīng)34載風(fēng)雨,石面卻光潔如新。白金龍手持毛巾,一遍遍擦拭碑身每一道紋路,動作輕柔,飽含著濃濃的深情?!斑@碑立了34年,去年鄉(xiāng)親們又自發(fā)湊錢翻新過一次。”他俯身凝視碑文,那里清晰鐫刻著1991年洪災(zāi)肆虐、《大公報》雪中送炭的始末,以及“香港捐助39萬港幣”的關(guān)鍵字眼。

  “村里人人都知道這段往事,但能把每個細節(jié)講全的,越來越少了?!卑捉瘕埮d嘆。石碑,成了跨越代際的情感信物。當(dāng)年,新村一落成,感激不盡的村民便自發(fā)集資立碑,并將“煙筒窩棚屯”更名為“大公邨”──讓“大公”二字永遠成為這片土地的名字。

  “這個碑,不能讓它風(fēng)吹日曬壞掉了,這是咱村的魂?!卑捉瘕堁凵駡远ā?/p>

  “年輕一代可能不清楚細節(jié),但我們要通過這個碑,把感恩的種子一代代種下?!彼f,自己經(jīng)常帶孫輩站在碑前講當(dāng)年洪水、香港捐款、重建家園的故事,“這塊碑,我們一直擦著、看著,就是想告訴我們的孩子──香港親人曾經(jīng)幫助過我們。我們‘大公邨’,永遠不忘?!?/p>

  安居樂業(yè) 人均年收入翻5倍

  “以前的煙筒窩棚屯十年九澇,村民們對飲馬河又愛又恨,愛的是靠水近,能種稻田,恨的是常常辛辛苦苦干一春,夏天一場大水就沖了個‘淨(jìng)光光’?!泵习胤虻莱隽死陷吶诵闹性?jīng)的隱痛。正是這份切膚之痛,讓搬遷后的安逸與穩(wěn)定顯得彌足珍貴。“‘大公邨’建好之后,鄉(xiāng)政府又撥出十幾萬元人民幣興修水利,蓋起了五百多米的回水壩,從根本上解除了水患?!爆F(xiàn)在,用‘安居樂業(yè)’來形容‘大公邨’最恰當(dāng)不過了?!?/p>

  走在“大公邨”村道上看到,一戶戶小院整齊有序,村路旁,莊稼長勢喜人;院落里,轎車折射著光澤。孟柏夫告訴記者,如今村里沒有一個貧困戶,家家戶戶日子都紅紅火火。

  搬遷不僅帶來安全的住所,更激活了發(fā)展空間?!霸瓉砣司厣?,淹后老屯房基地、房產(chǎn)、房宅復(fù)墾成耕地,遷居后人在一起,心也齊了、土地增效,直接鼓了鄉(xiāng)親們的腰包?!贝彘L算了一筆賬:災(zāi)前人均年收入僅4000余千元,如今躍升至2萬多元,翻了5倍有余。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