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新界村長朋友告訴我一件社區(qū)小事、村內(nèi)大事……
話說村落依山而建,地下幾條污水渠日久失修,糞水沿山邊斜坡滲出,一直流落行人道,令山坡下的車道、人道長年積水,臭氣熏天,破壞環(huán)境,影響路旁樹木健康,更造成路滑危險。
村長一直找政府投訴,因事涉多個部門,這種有空隙你推我讓的個案,從來最難解決。
污水是渠務署問題,但裂渠的位置在斜坡,是建筑署的事;糞水流出的行人路,屬地政署;但流到出馬路,又屬路政署范圍;水是污水,又不盡是水務署的事,環(huán)保署也有責任……結果,一潭糞水,在不知該誰管的情況下,流了40年。
40年,村長換了幾個,碰過個案的官員或許已退休,小問題變了大問題,大問題變了老問題。村長投訴又投訴,結果……對不起,從未試過有結果。
今年,村長又再嘗試,這回他找了當區(qū)的立法會直選議員陳穎欣。
陳議員到現(xiàn)場視察過后,那天,找來了發(fā)展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還有建筑署、渠務署、水務署、路政署、地政總署、環(huán)保署共六個政府部門的官員,一同來到斜坡前研究解決方案。
村長說,被各部門拋了40年波,終于等到六大部門會師勘察,雖然維修工程未開始,但那種看見曙光的感動,是莫名的。
村長拜托,你一定要幫我謝謝陳議員,沒有她的關注,六大部門怎會隆重其事。
聽完,我既喜且悲。
幾條爆裂的糞渠、一潭積存的污水,對村落來說,是大事,但于社會層面,卻是小事。試想想,如果每個小區(qū)的民生問題都要出動立法會議員才獲得關注,那么,議員們一天縱有96小時都不會夠用。
解決民生事宜,本來就是官員的責任,幾大部門如何分工如何斡旋,都應該由官員來統(tǒng)領。但好多民生問題一涉及多部門,就變了音樂椅游戲,舉例一棵塌樹,根在房屋署范圍,樹幹倒在路政署的馬路上,那就變成“你清理還是我清理”的爭拗,每次臺風后一街塌樹幾個月都沒人清理,就是這原因。
這幾年,香港大部分地區(qū)又出現(xiàn)另一個民生事“大塞車”困境。因為太多黃絲區(qū)議員走佬或辭職,于是很多民生問題沒人跟進,或者有冤無路訴,結果,累苦了民選的立法會議員。
今天議會90個議員中,有20個是地區(qū)民選議員,他們最為各區(qū)市民熟悉,也需要向自己的選民負責,于是事無大小都要親力親為,民生小事的擔子幾乎傾斜在20個民選議員身上,這又是議會工作的另一個要正視的地方,實在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