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wǎng)

大公報電子版
首頁 > 藝文 > 大公園 > 正文

?七日談(澳門篇)/挖掘深藏街巷的生活文化──中國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編纂記\吳志良

2025-06-30 05:02:09大公報
字號
放大
標準
分享

  圖:《中國曲藝志.澳門卷》書封。

  作為中國最早持續(xù)不斷對外開放的城市,澳門既完整保存了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基因,又能平等地與其他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積累了中西并舉、古今同在的豐富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澳門雖為南海一隅,卻承載著中華文明與西方文化交匯共生的獨特記憶。這種獨特記憶,深藏在大街小巷和民間日常生活中,急需全面系統(tǒng)挖掘、整理和弘揚、傳播。

  二○一二年,在文化部和澳門基金會共同擘畫下,“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這一鴻篇巨制正式啟動。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十部文藝集成志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澳門卷的編纂不僅填補了港澳臺地區(qū)在這項“文化長城”工程中的歷史空白,更成為澳門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門類最全、歷時最長的民間文化搶救運動。

  盛世修志,是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參與國家工程,更是澳門的光榮使命?!笆课乃嚰芍緯惫こ淌加谝痪牌呔拍?,由文化部牽頭,匯聚全國數(shù)萬文藝工作者之力,歷時三十年完成內(nèi)地共二百九十八部省卷編纂出版,被譽為改革開放三十年文化建設(shè)的豐碑。然因歷史境遇,港澳臺卷一度暫緩。澳門回歸祖國后,在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fā)展中心與澳門基金會反復(fù)磋商下,二○一二年澳門卷正式立項,澳門由此成為港澳臺地區(qū)首個啟動編纂并出版成果的地區(qū)。

  項目涵蓋戲曲志、曲藝志、民歌、器樂曲、故事、諺語、歌謠、舞蹈等十大門類,嚴格遵循國家統(tǒng)一體例,同時凸顯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底色。各卷主編皆為澳門文化長期跟蹤研究的學者:戴定澄主持《民歌卷》《器樂曲卷》,張卓夫擔綱《故事卷》,鄧景濱編修《諺語卷》,胡國年整理《歌謠卷》,鄧錦嫦(已故)傾力《舞蹈卷》,而沈秉和團隊更肩負戲曲、曲藝四卷重任。

  開始接到任務(wù)時,我們都沒有太大的信心,因為澳門雖然極好演繹了嶺南文化,但廣東卷已經(jīng)出版,澳門是否有足夠的資料文獻出版十部?由一百余人組成的編纂團隊深入街巷村落、教會廟宇,足跡遍及全澳,艱辛采擷民間瑰寶:《歌謠卷》團隊赴老人院采集口傳記憶,從文獻中爬梳一千七百六十五首歌謠,涵蓋粵語、閩語及土生葡人民歌;《故事卷》收集近兩百篇民間傳說,囊括神話、史事、風俗、宗教等多元題材,折射中西交融的市井生活;《戲曲志》團隊挖掘四十年代“小龍劇團”、九十年代“勵進粵劇社”等歷史脈絡(luò),整理一千六百馀劇目及藝人傳記??吹竭@些基本素材,連評審專家都驚嘆,澳門不僅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自身的特色,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十部集成志書的編纂更有不少創(chuàng)新之處。

  十數(shù)載躬耕,田野調(diào)查終成文化豐碑。每一卷皆經(jīng)“初審—終審—出版”科學嚴謹?shù)木幾耄瑲v經(jīng)三重淬煉:二○一五年《民歌卷》率先通過終審,收錄七百馀首田野采錄歌曲,多配有聲像實錄;二○一九年《中國戲曲志.澳門卷》出版,五十萬字詳述澳門戲曲從鴉片戰(zhàn)爭后戲院興起到當代發(fā)展的歷程;二○二四年《中國曲藝志.澳門卷》問世,六十七點五萬字,收錄千個曲目、百處演出場所,為五十七位曲藝家立傳。至今,十卷中《戲曲志》《曲藝志》已出版;《民歌》《故事》《諺語》《歌謠》《舞蹈》五卷處于出版流程;《器樂曲》《戲曲音樂》《曲藝音樂》三卷完成終審,預(yù)計五年內(nèi)能夠全部出版。

  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是搶救文化基因的載體,延續(xù)濠江文脈。澳門卷以“寬收嚴選”為原則,將瀕臨消失的民俗藝術(shù)固化為永恒:《曲藝志》保存南音、粵謳、龍舟等瀕危曲種曲詞;《戲曲志》厘清酬神演出、戲院演出、業(yè)余劇團三大傳承支柱;《民歌卷》收錄土生葡人歌謠,見證文化共生。

  這是澳門民間文化的普查,也是建構(gòu)本土文化認同的基石。志書揭示澳門不僅是“西學東漸”窗口,更是中華文化堅守的前哨:戲曲在二十世紀四十至五十年代本土化高峰中形成獨特風格;民間故事中的媽祖?zhèn)髡f、土產(chǎn)軼事,彰顯中華底色與在地創(chuàng)新。

  從修筑“文化長城”到構(gòu)建“交流基地”,是澳門卷的時代使命,呼應(yīng)了“盛世修志”的民族傳統(tǒng)。澳門回歸祖國后經(jīng)濟騰飛,文化自信亟待夯實,集成志書正是對“一國兩制”下澳門文化生命力的深刻詮釋。同時,為文化強國、特別是文化創(chuàng)新和文化出海提供了澳門樣本和經(jīng)驗,不僅體例有所創(chuàng)新,在遵循國家規(guī)范基礎(chǔ)上,首創(chuàng)葡語歌謠收錄標準,更促進區(qū)域之間互補,與廣東卷形成互文,重構(gòu)粵港澳文化圈。

  與此同時,澳門卷還為灣區(qū)文明注入歷史厚度。志書編纂推動澳門從“文化接收者”轉(zhuǎn)型為“文明貢獻者”:例如我們已把十六世紀至二千年的澳門戲曲曲藝史料(一千六百劇目)完整梳理,《民間故事集成》收集了兩百篇多元類型傳說,《歌謠集成》搜集一千七百六十五首多語種歌謠,《民間歌曲集成》記錄了七百首田野實錄歌曲,填補了澳門文化史空白,也豐富了人文灣區(qū)的內(nèi)涵。

  當《戲曲志》獻禮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曲藝志》見證新篇開啟,這十卷志書早已超越文獻意義。它們是澳門對中華文化母體的深情回響,更是為人類文明禮敬的“澳門密碼”。冀望各界同仁繼續(xù)支持這項事業(yè),讓這座以中文書寫、用多元譜曲的“文化長城”,永遠矗立在濠江之畔,輝耀灣區(qū),澤被后世,薪火相傳。

點擊排行